打磨貝殼魚鱗 展現自然之美
“最近,休漁期結束,不少海產品都又重新“游回”人們餐桌。但對于在海邊長大的紀力仕來說,海產品除了鮮美可口,其中常見的貝類與魚鱗,還有妙用,他將這些小玩意進行清洗、修剪、再加工,然后打磨成一個個美輪美奐的藝術作品。
紀力仕的工作室里,收藏著1000多種貝殼。他說,自己祖上幾代人都是濠江漁民,一直跟海洋生物打交道。早在30多年前,紀力仕就開始收藏貝殼,后來又創作了珊瑚花,像這個珊瑚花作品,就是紀力仕的處女作。
"當時是在我們自己的碼頭,漁民打撈這個珊瑚起來,我清洗的時候一失手打碎了,碎成好多塊,我覺得扔掉特別可惜,后來就慢慢復原,再加上貝殼做成花,粘起來特別好看,所以我就慢慢把這些邊角料收集起來。
——紀力仕
這幾年,紀力仕又把眼光投向了魚鱗畫,像這種魚鱗雞、孔雀魚,一副作品往往需要剪上兩三萬刀,有時一投入就是幾十個小時。難得的是,醉心于海洋藝術作品創作的紀力仕,得到了愛人王惠虹的理解與支持。
"他平時都是廢寢忘食,靈感一上頭他可以忘卻所有的一切。剛開始他剪得不太成功,后來就通過去不斷地剪、起稿,拼接上去,不斷積累,要做到層次感,還要在生活中不斷觀察。
——紀力仕的妻子 王惠虹
王惠虹說,其實一開始,自己對丈夫如此投入覺得很費解。
剛開始在收集這些東西的時候,我不是很贊同,因為剛撈上來要取出肉的時候經常就會發臭,而且制作過程也比較繁瑣。但是后來因為覺得收藏的東西很好看,他也說過海里面的生物越來越少了,(這些作品)可以讓下一代懂得去保護海洋,他說這些知識得傳遞下去。
——紀力仕的妻子 王惠虹
紀力仕夫婦希望,通過采用海洋材料制作藝術品的形式,喚起大家對海洋資源的重視,并加以保護。
“海洋是七分,地是三分”,也希望通過這些作品,收藏這些東西,能夠讓下一代了解到海洋的知識,可以讓我們有所學習。
——紀力仕的妻子 王惠虹